□张玉胜
近日,有网友发帖反映称,山西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家校联系卡”要求填写“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引发争议。相关图片显示,该“家校联系卡”除填写基本信息外,还需填写家长的工作单位、学历及“是否单亲”等。11月15日,南都N视频记者从涉事学校获悉,学校已第一时间停止卡片填报收集工作,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并立即优化调整工作方案。(11月16日《南方周末》)
学校要求填写“家校联系卡”,本意当为促进家校沟通、协同联手育人,但其中“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一栏却引发舆论风波。人们质疑校方是在借“家校联系”之名行“资源摸底”之实,这暴露出教育实践中令人不安的倾向: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正悄然滑向资源交换的功利化陷阱。此举显然背离育人初衷。事件虽以校方致歉和整改优化暂告段落,但其折射出的教育公平焦虑与家校边界模糊问题,却值得剖析与警惕。
透过“可提供社会资源”和“擅长项目”等措辞,人们不难窥见学校将家长群体视为“资源储备库”的别有用心。教育者把目光集聚于家长职业分布,盘算谁能提供法律咨询、谁能为活动摄影,让家校关系已偏离“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本质。而诸如“是否单亲”之类涉及家长隐私的话题被纳入表格,不仅暴露出信息收集的随意性,更折射出某些教育工作者潜意识里将家庭背景与学生价值挂钩的不良倾向:单亲家庭孩子是要被另眼看待还是其不足以给学校提供资源?
校园当为教书育人一方净土,岂能沦为社会资源角力场?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教育部也三令五申禁止学校收集学生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等与教育无关的信息。长征小学公然将家长的社会资源直接量化为“可提供”的职业优势,显然是在对家长实施“有用性”评估,变相纵容“拼爹”戏码。此等乱象并非个例,曾有家长吐槽:开家长会像职场竞聘,老师明示“希望发挥各自优势”。
破解家校关系异化困局,需构建制度化规范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应明确家校信息收集的“负面清单”,严禁收集与教育教学无关的隐私信息,将“禁止询问家庭收入、职业等级”等条款明确纳入师德考核。学校管理层要建立家长需求调研机制,通过匿名问卷了解真实诉求,而非预设“家长可以贡献什么”的思维定式。更重要的是重塑教育价值观,校方应着重强化“去功利化”导向,定期开展“假如我是家长”的角色互换活动,让教育者回归“以儿童为中心”的职业初心。
教育是点燃火种而非填满容器,是培养完整人格而非堆积社会资源。长征小学事件向社会敲响警钟:当学校开始用“资源含金量”打量家长时,已背离教书育人本质;重塑教育生态,当从拒绝每一份变相的“资源摸底表”开始,从捍卫每个孩子的平等受教权开始,从重树“有教无类”的教育信仰开始。唯有让教育回归其育人本质,让学校成为不分贫富贵贱的知识殿堂,我们的下一代才能真正成长为人格健全、精神富足的现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