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版 连载

《吃的中国史》

济南时报 | 2025年09月15日

  

  张良仁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4月中国饮食的外国观察家们

  马可·波罗高度赞扬了中国北方(书中称为“契丹”)的农业与畜牧业。他说,无论南北,无论是鞑靼人还是汉人,都主食稻米、粟。但小麦的产量则相对没那么高,人们也不认识面包,只会制作一些其他面食。

  在北京(汗八里城),马可·波罗参加了忽必烈的豪华宴会。宴会上各类酒肉应有尽有,饮料中有马奶酒、米酒、骆驼乳;而仆从为大汗上菜时,必须戴上面纱挡住自己的气息,免得沾染食物。在杭州,马可·波罗惊叹当地极度繁荣的渔产交易:每日运进市场的海鱼和淡水鱼的数量都很巨大,但在几个小时之内就能销售一空。福建的侯官城(今福州市、闽侯县的一部)则有大规模的制糖作坊与果园。

  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的记载也相当生动。在他看来,中国的鸡相当肥大,甚至超过了家乡的鹅;旅店一般供应鸡肉与米饭。虽然信仰伊斯兰教,但他还是如实地记录了市场里售卖猪肉与狗肉的场景。中国的水果如葡萄、梨、西瓜也极为美味,媲美乃至超越了中东的水果。制糖业相当发达,蔗糖品质超越埃及。他还记录了杭州盛产的竹胎漆器,极为轻巧,放置热菜也不会变形褪色。从杭州到北京的旅途风光更是让他赞美有加。

  明代中前期,来华的阿拉伯人和欧洲人数量不多,留下的文献也非常稀有。首位进入明朝的欧洲人是葡萄牙人皮列士,他撰写的著作《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带有许多傲慢的色彩。皮列士看到的南方沿海及东南亚的中国人喜欢吃猪肉、牛肉,喝葡萄牙产的酒,“用两根棍子吃饭”——这是目前已知欧洲最早的对于筷子的描述。

  上述的几部著作都是描写这些旅行者在整个旅途中的经历,中国只是其中的一站,记录比较片面。真正专注于中国的全面描述,还是晚明的西方传教士留下的,利玛窦(MatteoRicci)是其中的代表。他是耶稣会传教士,学贯东西,熟稔中国文化。在华传教的二十八年间,他的足迹遍布澳门、肇庆、广州、韶州、南昌、南京、北京,最终在北京病逝。他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留下了大量关于中国的记载,其中自然也涉及中国的食品生产以及饮食礼仪。

  在利玛窦眼中,中国地大物博,蔬果的种类繁多而丰饶,一些农产品如生姜、柑橘等质量极佳,领先世界。广东有欧洲人从来没有见过的热带水果荔枝和龙眼,味道十分鲜美。至于茶叶,虽然已经进入世界贸易之中,但在当时的欧洲还没有广泛流行。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