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版 连载

《吃的中国史》

济南时报 | 2025年07月17日

  

  张良仁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4月

  早期的醋

  早期的醋,在周代也已经出现,当时叫“醯”。周朝宫廷的食官中有醯人,专门负责做醋,用来祭祀祖先和招待宾客。醯大概是介于米酒与米醋之间的产物。周朝人调制羹汤,有时就加入醯来调味。关于醯,《论语·公冶长》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人向微生借醋,他却用去邻居家借来的醋来装作自己有醋,孔子因此批评微生不正直。这也说明醯在当时是平民百姓消费得起的调味料。

  然而,两周遗址出土较多的调味料,既不是咸盐,也不是酸梅,而是香辛料,也就是花椒。当时的花椒既是调味料,也是香料,既用于为菜肴添味,也用于为人留香。《九歌·东皇太一》唱道“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就是用泡了花椒与桂花的美酒来祭奠。在祭祀用酒里浸入花椒,很可能是防止祭品腐坏,而花椒防腐除臭的功能似乎也运用在了人体上。考古学家在河南殷墟花园庄商代晚期亚长墓主人的身体下方,发现了大量炭化花椒。墓主人原来是一位来自南方的高级武将,因多处受伤而亡。考古工作者在他的股骨、肱骨和髂骨上发现了多处刀斧造成的砍伤、戈矛造成的刺伤。这些花椒可能是为了防腐。河南信阳固始侯古堆的春秋晚期墓葬曾出土一件有盖紧扣的铜盒,装有大半盒花椒,这大概就是作为香料使用,而非调味料或防腐材料。战国前期的曾侯乙墓更是出土了五百余粒花椒。包山楚墓里的遣策上记载有姜、葱菹等香辛料,同时发现写有“姜”字样的竹制签牌。考古学家也确实在墓中的竹笥里找到了姜。

  比起上述的咸、酸、辛三种味道,甜味与苦味的调料在两周乃至整个先秦时期就稍逊一筹了。甜味,先秦时期普遍称为“甘”。《礼记·内则》记载:“枣、栗、饴、蜜以甘之。”前两种都是水果,严格来说不算调料,饴与蜜才真正算是。周朝人并没有养殖蜜蜂,所以这里的蜜大概是野生的。饴,也就是麦芽糖,是用芽米或麦芽熬制而成的,是较为常见的甜味调料。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甜味调料就是蔗浆。《楚辞·招魂》提到“胹鳖炮羔,有柘浆些”,指的是把熬制甘蔗得到的蔗浆涂抹在鳖或者羊羔上,然后烹饪。

  苦味的调料就更少了。荼,也就是苦菜,是其中比较明确的一种,但在先秦的记载很少。马王堆汉墓里的简牍提到了牛苦羹、狗苦羹这些苦羹,研究者认为是一种放了苦菜叶(可能是茶叶)的肉汤。也有人认为酒是一种苦味调料,但这更常见于药酒,而非普通饮食。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