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汉林 著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8年7月
文艺座谈会
早在1938年5月,新四军军部来到皖南歙县岩寺不久,就召开了第一次文艺座谈会,讨论什么是抗战艺术、抗战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问题。战地服务团李增援等各组主创人员参加,副军长项英到会讲话。同年9月,新四军军部在泾县云岭再次召开抗战戏剧座谈会,讨论如何处理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态度和作风等问题。戏剧组组长李增援参加了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言。
军政治部在战地服务团每次大的演出之后,做了这样两件事:一是政治部宣教部组织召开座谈会,邀请知名文艺家和主创人员参加。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宣教部部长朱镜我到会讲话,和主创人员共同讨论,最后做总结性发言。二是派人前往各个单位,召开观众座谈会,或者进行个别访谈,多渠道、多方面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召开《一年间》座谈会时,新四军教导总队政治教员、作家夏征农及徐平羽、聂绀弩,《抗敌报》主编、作家黄源,新四军教导总队主任、文艺评论家王淑明,军政治部民运科长、《抗敌报》文艺副刊编辑彭柏山(后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政治部民运部长、东台县民主政府县长)等都到会发言。最后,袁国平做了概况性讲话,他对《一年间》剧本创作和演员演出给予热情赞扬和很高评价。袁国平讲话《关于<一年间>的演出》后来整理发表在《抗敌报·抗敌剧场》。
新四军文学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特定环境的产物,与国统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孤岛文学及陕北解放区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位置。1939年武汉出版的《七月》文学杂志召开过一次座谈会,艾青、吴奚如、冯乃超、陈辛人、萧红等作家出席,一致肯定了新四军李增援、吴强在戏剧,丘东平在小说方面的创作成就。
后来,吴强回忆说:
我们有些同志曾经在一起回忆过,单是新四军军部和在苏北、苏南活动的一师部队的范围内,在抗日战争期间所创作的话剧剧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都比较好的,估计至少有一百个。可惜的是,由于战争的紧张、艰苦,部队南征北战,在风里、雨里、雪里,日夜奔驰、战斗,那些剧本全部丢失了,有些在抗日战争以后保存下来的,却又在三年解放战争时期“打埋伏”而找不回来了。像刘保罗同志写的《一个打十个》,李增援同志写的《红鼻子》,林琳写的《运河边上》等等剧本,我以为,与今天的作品相比较,也还是我国戏剧文学的水平线以上的优秀作品。
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中文系主任张中良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七期发表《抗战时期敌后战场文学初论》,”第二部分敌后战场文学的创作主体”中写到”敌后战场文学的创作者有的为国捐躯,以生命谱写了一曲永恒的壮歌”,用较多篇幅和文字介绍了李增援的事迹。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