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版 连载

《不能忘却的记忆》

济南时报 | 2024年10月22日

  

  张汉林 著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8年7月

  改名热

  战地服务团成立之初,只有少数文艺家,譬如青年作家丘东平、青年戏剧家李增援。当时许多编剧、导演、演员都已加入各个抗日演剧队,那是专业的演剧队。所以,到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戏剧专门人才很少。这样,李增援和丘东平在战地服务团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只有他们两人穿笔挺的西装、锃亮的皮鞋。

  丘东平(丘谭月)身材高大,长得既黑且壮。他参加过大革命、海陆丰暴动和淞沪抗战,他和路翎、彭柏山都是上海七月派小说代表作家,丘东平已创作发表了《暴风雨的一天》《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给予者》(与欧阳山、草明等合作)等大量抗战题材中短篇小说。他在战地服务团的职务是随军记者。

  李增援是国立(南京)戏剧学校毕业的高才生,创作过有影响的独幕街头剧《盲哑恨》。他多才多艺,在剧专读书时就参与了著名戏剧家余上沅、王家齐、曹禺导演的《视察专员》《威尼斯商人》《国民公敌》《母亲》《青龙潭》《走私》等中外名剧演出和舞台美术设计。担任战地服务团戏剧剧组长的李增援引人注目还因为他翩翩风度。他身高一米七多一点,中等个儿,一头浓发,五官端正,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待人热情谦逊,没有架子。

  后来战地服务团有了“八大兄”,也就是八个同志被以某某兄戏称作外号。“团结兄”李增援是八大兄之一。江南春早,草长莺飞,桃红柳绿。

  全国各地进步青年乘坐轮船或火车纷纷流向南昌,报名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有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党校来的胡明、潘田等;有从南京来的游龙等;有从上海来的吴杰、孙诚、夏时等;有从湖南来的肖家亚、周纫惠、余伯由等;有从浙江来的沈西蒙、汪波、乐群、金涛、李幼兰、李秀芝、林平等;宗明仁和张佛烈从赣南游击区带来二十余人红小兵舞蹈队;还有从东南亚各地赶来的华侨青年符然、李特及《大公报》记者马骏、严玉华夫妇。

  来到南昌后,参加战地服务团的同志第一件事就是填表登记。

  每个人领到一张油印的白色糙纸表格时既激动又慎重。大多数人填写表格时都改了名字,李增园改名李增援,张春兰(掌珠)改名张茜,林仪贞改名林琳,丁剑影改名丁汀等等。改了名字意味着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当时改名热后面除了嫌使用原来的名字“封建”“俗气”外,还有一个原因,使用原来的名字参加革命担心连累家人。

  战地服务团由十多人迅速增加到一百多人,张勋公馆拥挤的平房容纳不下,只得搬迁南昌市清洁堂山陕会馆(三眼井小学)居住。为了便于生活管理,战地服务团成立了男队、女队和少年队,由吴福海、杨瑞年和宗明仁分别担任三个队队长。胡明和杜宣任战地服务团秘书,分别负责行政总务组织和文艺宣传。(36)